今天,我们迎来“夏至”节气。夏至这天虽然白昼较长,太阳角度较高,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较热的时候。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。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较高。俗话说的“三伏天”也就出现在这期间。中医认为,夏令三伏正是扶正固本、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。东吴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医院国医馆强大中医医生阵容为依托,正式推出以“冬病夏治”为主打的“第三届盛夏健康节”——
中医治未病,冬病夏治,事半功倍!
冬病患者阳气不足,冬季不利排寒;夏季阳气生发,毛孔张开利于排寒;冬病夏防,百病由寒起,寒在夏季生。根据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将冬病在夏季及预防。
因为冬病患者体质偏虚寒,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冰一片,两寒夹击,便毫无解冻的可能。所以在冬天治寒症,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,是很困难的。然而在盛夏之际,外界是暑热骄阳,里面是心火正盛,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,较易被赶出来。但若是阳气衰弱,里面没有推动之力,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。再加上有很多人,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,夏天再痛饮去暑冷饮,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,那真是陈寒未去,又添新寒。要记住,寒气是会沉积的.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,必会气血瘀阻,这叫做”寒凝血滞”。若寒气停留在关节,就会产生疼痛,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,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,气血也就流行不畅,不但会四肢不温,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。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,等到秋风一起,外寒复来的时候,就又会内外交困了。泡药浴,艾炙、推经络能很好地做到冬病夏治。
冬病夏治适宜人群
、风湿疼痛类疾病:如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骨关节炎,以及肩周炎、颈椎病、腰肌劳损等属于中医“痹症”范畴,以受寒疼痛加重为特点的一类疾病;
2、呼吸道疾病:如哮喘、过敏性鼻炎、支气管炎、慢性咽炎、反复呼吸道感染、肺气肿等;
3、胃肠道疾病:如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结肠炎等;
4、过敏性疾病:如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皮肤病、过敏性结肠炎等;
5、妇科疾病:子宫内膜异位症、痛经、宫寒、不孕等妇科疾病;
6、其他:亚健康者、体虚易感冒者等。
夏病冬治采取中医传统特色—
简、便、廉、验!
冬病夏治,是我国传统中医药中的特色,其方法有很多,但较常用的冬病夏治中医方主要有以下几种:
中药内服
即“三伏补”,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,如冬季咳喘气急等病症常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、六君子汤以温阳健脾,化饮消痰;遇冷喷嚏、反复感冒等病症常用扶正散、玉屏风散或颗粒以补肺益气,扶正固表;遇凉腹痛便稀等病症常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丸以温运脾阳,燥湿散寒;肾阳不足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等。
穴位贴敷
这一是在夏季三伏天,根据中医辨证理论,采用中药制剂贴敷于经络上的特定穴位,药物经皮肤由表入里,到达经络和脏腑,来达到治疗目的。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,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、定喘、膏盲、大椎、中府、膻中等。
艾灸
灸法一般用的是艾灸,以艾叶为原料,做成艾绒、艾柱和艾条,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、温熨。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以温通经脉、调和气血、协调阴阳、扶正祛邪。
刮痧
刮痧是用以改善局部微循环,起到疏通经络、舒筋理气、祛风散寒的作用,使人体的神经、循环、免疫、排泄等系统兴奋起来,加快新陈代谢。
拔火罐
拔火罐也是冬病夏的常用中医方。用拔火罐冬病夏治的原理和刮痧差不多,都是刺激经络穴位,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,来疏通经络祛除寒气。
中医推拿
中医推拿以中医的脏腑、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,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,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、病理状况,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,从性质上来说,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。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,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、受伤的部位、不适的所在、特定的腧穴、疼痛的地方,具体运用推、拿、按、摩、揉、捏、点、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,以期达到疏通经络、推行气血、扶伤止痛、祛邪扶正、调和阴阳的。